张绪林:学生科长的辩证思维

发布时间:2009-09-22浏览次数:

教师节刚过,记者前往机械电子工程学院,采访刚刚受到市政府和仙桃职业学院党委表彰的该院学生科科长张绪林,采访本上记下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让记者感触最深的,是他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不同于常人的思维方式。

堵与疏

互联网上魅力无穷。它宛如一柄双刃剑,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催生出了一些上网成瘾的青少年。他们沉溺于网络,通宵达旦,荒废了学业,影响了身心健康,也干扰了校园正常的秩序。“拯救上网成瘾的学生,通常的办法是‘堵’,辅导员执行学校的纪律,到网吧去‘寻’那些通宵上网的学生,回来加以批评教育,对屡教不改者给以纪律处分,这是必要的。但光用堵这一手,解决不了问题。我从不到网吧去找学生,我的办法是疏堵结合,以疏导为主。”张绪林说。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小Z,常常通宵上网,弄得精神萎靡不振,在班上影响很坏。张绪林找他谈心。他对小Z说:“听说你的电脑玩得不错,能不能在班上露一手?”

小Z没想到老师不仅未批评自己,反而让自己在班上“露脸”,有些受宠若惊:“老师,您要我怎么做?”

“班上要开个主题班会,你负责做个‘PPT’,主题是‘将勤奋学习进行到底’。要图文并茂,尤其是要用实拍的DV和照片,反映班上同学勤奋学习的面貌。”张绪林拍拍小Z的肩膀,信任地说。

小Z借来数码相机和摄像机,拍下了一个个班上同学勤奋学习的场面。利用这些影像资料,加上文字解说,制成了“PPT”。

几天后,主题班会如期举行。大屏幕上展现出同学们勤奋、刻苦学习的生动场面。同学们的发言热烈而精彩。张绪林老师最后做了小结。这些,都对小Z触动很深。他有了悔意,恨自己过去不懂事,迷恋上网,耽误了学习,影响了全班的集体形象。

张绪林再次找小Z谈话,肯定他的“PPT”做得不错,启发他不要忘记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要求他发挥专长,为班上做网页、设计QQ群。这些,小Z都十分努力地去做,而且效果很好。班上一些同学纷纷拜小Z为小老师,向他学习计算机技术。小Z像变了一个人,网吧里再也看不到他的踪影了。

在张绪林带过的班,像小Z这样的学生不少。张绪林根据每个沉湎于网络的学生的情况,发掘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为每人树一个“路标”,把他们往正确的轨道上牵引。他们中,现在有的成了电子爱好者协会会员,有的成了义务维修电脑的志愿者,有的爱上了写作。但这些学生有一个共同点,都戒掉了“网瘾”。

扶贫济困与励志成才

机电一体化0701班学生小L,来自十堰农村的一个贫困家庭,母亲患有重病,生活不能自理。父亲既要下地劳作,养家糊口,为儿子挣学费,又要照顾生病的老伴。小L来学校报到注册之后,生活费没了着落,每天下课后,他便四处捡矿泉水瓶子。小L的状况,张绪林看在眼里。他给了小L200元,聊补“无米之炊”。

“我要是常给他钱,小L肯定不会接受。必须想办法为他谋个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张绪林说道,“几经周折,我帮小L找到了一份做‘家教’的工作,可以维持生活。小L很争气,假期就到市区餐馆打工,挣下学期的学费。快过年了,我给他买了一张回家的车票,催促他回家看看父母。”

藏族女学生扎西白珍,来自西藏的一个贫困家庭。从仙桃到她的家乡,要乘汽车,换乘火车、飞机,再乘汽车,翻越万水千山,路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孩子三年未回家。每当学校放假,尤其是过年,张绪林都要打理好扎西白珍的生活,并安排女生陪伴她,让她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扎西白珍交不上学杂费,生活费更是困难。张绪林便向学院领导汇报,为她免去了学杂费,又发动班上的同学自愿捐助,还为扎西白珍联系学院内的临时岗位勤工俭学,帮助她顺利完成了三年的学业。

“扶贫济困,帮助特困生渡过难关,这是我们辅导员的职责。做好这些,我觉得只尽到了一半的责任,更为重要的,是帮助、激励这些学生成才。”采访中,张绪林向记者谈了他的所思所想。

“贫困生大都自尊心很强。辅导员要把这种自尊引导到自强、自立上来,激励他们学好本领,靠学习改变命运。”张绪林把这项工作称之为“精神扶贫”。

在老张的文件柜里,有自制的贫困生“档案”,上面记载着他们的家庭情况和他们本人一点一滴的进步。找贫困生谈心,是张绪林的日常工作。谈心的一个主题,就是不许他们自暴自弃,让他们振作精神,从学习、思想道德修养等方面提升自我,在校期间,要做个优秀学生;毕业之后,要成为合格的高技能人才。

持之以恒的“精神扶贫”结出的果实是喜人的。学生小L非常用功,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担任了班上的团支部书记,还无可争议地获得了国家奖学金;扎西白珍毕业后回到家乡西藏,顺利考入了地区一级的邮电部门……

张绪林由此推而广之,他把激励学生成人成才作为辅导员工作的中心任务。在他的指导下,班上每门学科都成立了第二课堂兴趣小组,每个兴趣小组每周至少集中活动一次,每个小组每学期都要搞一次大型成果展示;“知识改变命运”的主题班会在他所带的班上相继举行;“晨读小组”的晨读活动成为亮丽的“风景”;专本套读的人数不断增加;报考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等级证书和各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达到100%。

继承与创新

担任过中学校长,又在机电工程学院做了多年学生科科长和辅导员的张绪林,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他认为,满足于既有经验,无法适应新世纪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出现的许许多多新情况和新要求。因此,必须在继承高校辅导员工作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创新,首先是教育管理理念的创新。

张绪林要求机电学院全院的辅导员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个体,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而要求辅导员们做到的,张绪林先在自己的班上做出示范。他向记者透露了他的工作思路:“对优秀生重点培养,对学困生重点帮助,对女生重点关注,对后进生重点督导,对每个学生都给以更多的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和提醒,尊重他们的人格,理解他们的差异,激发他们的潜能,发掘他们的闪光点……”

学生小G有段时间没钱吃饭了。张绪林经过明察暗访,了解到他父母因儿子成了网迷,成绩一落千丈,对他死了心,一段时间断绝了对他的生活费供给。张绪林设法临时解决了小G的生活费问题,他来到小G的宿舍,晚上就睡在小G的床上。有同学悄悄告诉了小G,他深夜溜回了宿舍,同老师睡在一张窄床上。这一夜,师生二人翻来覆去,渡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张老师无声的行动,比批评的分量更重。小G觉得老师很给“面子”,再也不上网吧了。张绪林听说小G组装收音机的“手艺”不错,就抓住这个亮点,在班上成立了家电组装兴趣小组,进而把小G推荐到学院电子爱好者协会。小G变了。张绪林及时把小G的转变通报给他的家长,家长喜极而泣:“张老师挽救了我的儿子,也救了我这个家庭。”

机电学院的辅导员们说:在生病的学生面前,张老师像慈祥的家长;在性格孤僻的学生面前,张老师是知心朋友;在一时走上歧路的学生面前,张老师是导师;在陷入感情泥潭不能自拔的学生面前,张老师是“心理医生”;在有困难的学生面前,张老师总是慷慨解囊,并且能帮他们找到解决困难的长远之策。

创新,还有管理方式上的探索。

张绪林在他所带的班上,推行“班三角”管理体制。所谓“班三角”,就是采用自荐、竞选演说和“全民投票”等方式,选举产生班长、团支部书记、纪检委员,组成强有力的“班三角”。班长以抓学习为中心;团支书主持班会,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纪检委员则重点负责上课和集体活动的考勤。以“班三角”为核心,在班上倡导“行为自律、环境自建、学习自觉”,各类集体活动和比赛由“班三角”组织。班上的管理井井有条,各项活动风生水起。而辅导员张绪林,则只需提出目标,把握方向,基本上达到了“无为而治”的境界。他所带的机电0703班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经验,在《机电信息报》上刊出,在全院得到了推广。

张绪林向记者算了一笔帐:大学生每天的课时多则6-8节,少则2-4节,每天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活动在寝室、在社团。如果仍然强调以班级为主阵地管理教育学生,显然已不合时宜。因此,他在机电学院推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五进寝室、进社团,即“学生工作队伍、学生党团组织活动、校园文化、安全卫生和学生自律组织”进寝室、进社团,建立学生寝室和社团的考核评比制度,掌握学生在寝室和社团的表现,并将其纳入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现在,学生的思想疙瘩在寝室和社团里发现,在这里就地解决;学习的良好风气、文明习惯在寝室里养成;“干部示范铺位”、“党团员示范铺位”、“文明寝室”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学生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学生寝室、学生社团在机电学院已成为学生教育管理的主阵地。

“老张在学生科长、辅导员岗位上已干了8年多,他每天都是乘第一班车到校,晚上要查寝、参加学生的课外活动,常常是坐晚班车回家。有他在这里盯着,我们当院长、当书记的不知道要少操多少心!”在记者与学院党委委员、机械电子工程学院院长徐国洪同志交谈时,徐国洪说了他内心的感受。

“老张这个人最可贵的,是他对党的教育事业发自内心的忠诚和对学生真诚的爱。这是他孜孜不倦,近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而且不断探索创新的不竭动力。”徐院长深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