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职高专网】董奇:高职教育回应新常态的三个侧面

发布时间:2015-05-14浏览次数:

董奇:高职教育回应新常态的三个侧面

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进程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如何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常态化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成为职业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命题。笔者认为,从强调“技能本位”到“人格本位”,从重视“技能教育”到“技术教育”,从实施“学校评价”到“第三方评价”,这三个侧面是职业教育服务经济新常态发展要求,提升社会认可度和吸引力的重要方面。

人格本位:

回应经济新常态的基本要求

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实施的是“技能本位”的课程和教学模式,它打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按照企业所需技能组织教学内容,在拉近职业院校和企业距离方面起到较好作用。在“技能本位”课程模式下,学科体系消解,相应的专业知识被融入操作性的技能训练中。可接踵而来的问题是——融于操作技能中的专业知识零乱而不成系统,这种支离破碎的知识容易遗忘并难以迁移,只能在具体的工作任务和情境中就事论事地发挥作用,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受到影响。而且,在技能为先的指导思想下,学生的人文素养、公民品质、职业道德、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软技能”的培养和熏陶有所弱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形式正在被自动化的生产形式所取代,单纯依赖熟练动作技能的岗位越来越少,对生产人员创新能力、职业态度和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生产方式也日趋“个性化”和“柔性化”。这要求生产人员除了具备本岗位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与此产品有关的其他知识,如产品的技术服务知识、营销知识及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知识,还要有团队合作和诚信服务等精神与品质。

同时,为了纠正在“非常态”发展期间人类对生存环境的破坏,在“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必然对生产环节文明程度的要求愈来愈严,这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很高要求。职业道德、职业良知、职业操守是每一位职业后备人员进入职场前的必修课。然而,在“技能本位”的课程模式下,这些都是被忽视的。

而“人格本位”则兼蓄“学科本位”和“能力本位”的长处,扬弃其不足,把“做人”放在教育的首位,强调个体应对职业活动普适性的、可迁移的“软技能”,这种能力中包含大量系统的学科或专业知识。经济新常态强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高职课程从“能力本位”向“人格本位”回归,是职业教育回应经济新常态的基本要求。

技术教育:

走创新驱动强国之路的必然选择

我国在“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思路下,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道路,关键要依靠科技进步,特别是技术的进步。而所有这一切,均离不开从业人员技术素养的提升。

过去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始终存在重视职业教育而忽视技术教育的现象,这使我国制造业发生旷日持久的“技工荒”。多年前,严雪怡、孟广平、杨金土和黄克孝等老一辈职教专家就曾大声疾呼要大力推进技术教育,引发了职教界对技术教育的讨论热潮。但由于种种原因,技术教育的进程步履维艰。

加强技术教育,必须对技术有正确的认识。技术的作用绝不限于创造物质财富和改变客观世界,还起到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的作用。同样,技术教育的作用也绝不仅仅限于培养物质产品生产人员的范畴,而是涉及国民的技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并渗透于一个民族的文化之中,成为步入世界先进科技行列的动力。世界科技教育史也表明,科学技术教育,特别是技术教育,是实现强国之梦的必由之路。

然而,我们的高职教育中缺乏的恰恰就是这样的技术教育思想。中国制造的产品在质量上难以雄踞世界,顶尖技术人才的匮乏以及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是主因。作为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的职业技术教育,理应重视技术教育,为实现强国之梦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显然,高职教育今后的改革和发展应重视强化技术教育。

第三方评价:

提升职教品位和吸引力的有效途径

高职教育要培养出满足经济社会转型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严格控制生源入口至关重要。然而,在职业教育对社会公众缺乏吸引力的前提下奢谈生源质量无疑是画饼充饥。

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当下,简单劳动岗位将越来越少。随着就业准入制度的建立,职业教育就业岗位的技术含量和就业质量将发生根本性变化,终将给高职教育带来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然而,目前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质量、价值等了解甚少,信息不对称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首先,高职教育毕业生确实存在就业质量不高的现象,学生就业岗位和所学专业不对口,收入待遇偏低,在择业、升学、提干、报考公务员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限制和歧视。其次,独立、公正、有公信力的资讯系统的匮乏,导致信息的不对称,使得职业教育即便有许多优势和成功案例,也难以被社会公众知晓、了解和认可。再其次,职业学校学生由于未能考上高中或普通大学,被全方位否定,成了“差生”的代名词,偏见让学生本人和家长不愿意选择职业教育。

提升职业教育的品位和吸引力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是改变社会对职教学生的刻板看法。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建立有公信力的第三方评价机构是有效途径。上海学生事务中心推出的“学生就业公告模式”就是很好的探索和尝试。该系统采集了各级各类学生的就业信息,配以分析和评估的数学模型,并辅以对毕业生长期的跟踪功能,对学生的就业状况做出客观、理性的评价、分析和预警,已经取得了公众的初步信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董奇 作者单位:上海市教科院职成教所)来源:《中国教育报》2015年3月19日第9版

(责编:李丽)

【中国高职高专网】教师赴企实践路难行,症结何在?

调查显示,教师企业实践的内容逐步由过去跟岗实践的单一模式向更加多元发展,实践方式也逐步由“跟”、“看”、“学”、“练”向更深层次转变。但总体来讲,教师企业实践在具体操作和实效性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几年,国家对产教融合不断重视,加上企业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要求越来越高,这都对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倒逼我们必须加强教师赴企业实践的力度。但是学校教师资源的短缺现状和制度操作层面的难处,让我们感到力不从心。用一句歌词来形容,就是‘想说爱你不容易’。”一位中职校长在谈及教师企业实践时如是说。

职校教师企业实践是丰富企业工作经历、强化职业技能、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随着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此项工作的鼓励倡导,各职业院校纷纷开展不同形式的教师企业实践活动,弥补了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的严重不足。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教师企业实践现状,进一步完善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我们对国内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和分析。调查显示,教师企业实践的内容逐步由过去跟岗实践的单一模式向更加多元发展,实践方式也逐步由“跟”、“看”、“学”、“练”向更深层次转变。但总体来讲,教师企业实践在具体操作和实效性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师:思想上已接纳,现实制约较多

“教师赴企业实践的重要意义我们都晓得,也非常赞成,但是在实践中存在着工学矛盾的制约。我们教师自身精力有限,日常教学任务繁重,很难抽出足够的时间专心用于企业实践活动。而利用双休日、节假日无疑加重了教师的额外负担。这让我们不得不思量赴企业实践的现实性问题。”一位教师在访谈时表达了自己的矛盾心情。

据调查,中职教师对企业实践的思想认识已经发生转变,逐步认可了其重要性。但现实中还存在较多制约,其中重要一点是由企业实践所引发的工学矛盾。从调查来看,中等职业学校长期存在着专业教师紧缺的问题,尤其是一些专业骨干教师,平均每周都有16-20个课时,教学任务繁重,因此很难抽身参与企业实践活动。

“目前学校编制一个萝卜一个坑,本来由于教师的产假、病假、培训等原因已经使教师超负荷工作,要在教学时间再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实在有点勉为其难,要做也只能点缀式做个样子。”义乌某校长道出了其中的无奈。

此外还有待遇上的顾虑。教师企业实践存在两方面的成本,一是去企业实践的交通、食宿等费用,无形中给教师带来经济上的负担。但由于现实缺乏国家制度保障,学校在处理这些费用时也存在诸多限制。二是机会成本,当前中职教师主要收入来自课时费,如果降低课时量让教师去企业实践,会直接减少教师的收入,对此学校和教师也陷入两难。

“我们学校能发放一定的经费补贴,标准是一天100元。但每个地区每所学校标准都不一样,很多学校是没有补贴的。因此,很多老师出于待遇上的考虑,对赴企业实践存在应付、消极怠慢情绪。”这位校长说。

据调查,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活动,只有45.6%的学校会发放标准不一的补贴,其余54.4%的学校完全没有补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企业实践的积极性。有的教师去企业实践是为了响应教育局号召以及为学校做宣传,因此实践只是为了应付学校及教育部门的考核,难以深度融入。

学校:管理简单粗放,考核评价形式化

通过调研发现,虽然已经有一些地方政府和职业院校制定了教师企业实践实施办法,但总体来说,规范教师企业实践行为的管理制度还不尽完善。

职业院校普遍未能把教师企业实践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环节加以统筹,尤其在学校专业和企业岗位的对接方面。另外,学校在对派出教师的选择上也缺乏长远规划,为了保障正常的教学秩序,学校一般派遣工作量较少的教师到企业实践,而不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建设的需要进行派遣。

“在选择企业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企业与自身专业的匹配度,是否能够真正让教师了解到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与方向,否则就失去了实践的意义。”访谈中一位教师说。

评价考核是目前教师企业实践工作中最薄弱的环节。据统计,只有26.2%的学校在考评方面有相关考核制度参照执行,有31.2%的学校对实践效果没有任何考评标准和考核要求,只要相关企业出具图章证明即可。

通过调研发现,大多数院校对于教师企业实践出台了激励措施,有62.1%的学校将企业实践视为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和晋升的重要指标。对于表现出色的教师给予奖补和荣誉称号的分别占19.4%和11.5%。不过,也有8%的学校在激励措施这方面还是空白。“目前学校对教师企业实践只是停留在口头倡导和鼓励,没有绩效和其他奖励。这样去不去都可以,无形中就成了一个形式。”一位教师在谈及学校激励措施时说。

企业:教学组织不缜密,自主性待提高

企业作为盈利主体,必然会以利用最有限的资源追求最大限度地经济效益为目标,因此对教师企业实践行为抱有不作为的思想。在观念上,部分企业认为发展职业教育更多的是政府行为,不愿意接纳教师到企业实践。

“我们企业有自己的生产标准和规范,教师对此缺乏了解,技能又跟不上,考虑到生产效率和安全问题,我们不能也不敢让这些教师真正参与生产,而只能跟着师傅看,进一步模仿。一旦出现问题,法律上说不清。”某设备加工制造企业老总谈到。

在态度上,企业对于教师到企业实践活动不重视,教学组织不缜密,企业指导和管理也不够规范和认真,缺少对生产工艺、流程、企业安全、规范措施的讲解和引导。“我们基本上以到企业生产现场考察参观、参与企业生产或培训岗位上的操作演练、接受企业组织的技能培训为主,真正参与企业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的比例很少。”教师代表说。

另外,一些企业会顾虑到从事技术性工作的教师到企业实践可能会泄露商业机密,因此关键技术和关键岗位不对教师开放,使得实践效果难以保障。

政府:配套政策不健全,管理缺少弹性

推进教师企业实践不仅要建立管理制度,还需要相关政策的配套。然而,目前相关配套政策的不健全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现行的政府对职业院校的编制管理政策缺乏弹性。由于编制的硬性要求,使得专业教师存在结构性不足,难以具备推行教师企业实践制度的条件,严重影响了教师企业实践的效果和深度。

政府层面的相关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尤其是激发企业参与方面,迫切需要相关配套制度的协调与配合,使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得以实质性推行。

“教师去企业实践,若安排在正常教学时间,势必影响正常教学安排。若全安排在假期,教师肯定不高兴,效果肯定打折扣。还有,企业实践算不算加班?企业实践中产生的损耗谁买单?带教师的师傅要否付报酬?企业给不给补贴?同城不报差旅费后每天去企业报销交通费吗?这些问题虽不大,但都很现实,都需要专门的政策和制度进行明确规定,不然学校操作太难。”杭州的某位校长认为,目前激励保障机制的不健全,是对教师企业实践的一大制约。

(责编: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