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在职教师资培育领域的定义与特征
教育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师资培养领域中的两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它们各自代表了职业教育教师职业态度和行为的理想模型。教育家精神的核心在于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以及对学生成长的深切关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强调了六个方面: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这一全面而深刻的阐述是对建设一支什么样的教师队伍的最新回答,从“四有”好老师,到“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到“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再到“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总书记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内涵的论述不断丰富,既继承了中华优秀教师文化,又体现了教育的时代要求。
在职业教育师资培养领域,教育家精神的内涵被进一步丰富和具体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家精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框架,这一精神在职教师资队伍建设中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理想信念与道德情操:教师不仅传授技能,更通过自身的行为典范来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强化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育人智慧与躬耕态度:强调因材施教,即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同时自身也需不断学习和实践,以保持教育方法的现代性和有效性。仁爱之心与弘道追求:职业教育教师应具有强烈的教育使命感和职业热情,愿意为学生的成长和成功投入时间和精力,同时致力于通过教育传播和弘扬优秀文化。
在职教师资领域,工匠精神第一体现为精湛技艺,追求卓越的技能水平,不断精进自己的专业技术;第二是细节关注,在教学和技术操作中注重细节,追求每一环节的完美;第三是创新与改进,不满足于现状,持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改进;第四是传承责任,将自己的技能和知识传授给下一代,保证技艺和知识的持续发展;第五是工匠精神鼓励创新能力培养,职业教育教师应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其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工作环境。
这两种精神的融合,对职业教育教师领域具有深远的意义。教育家精神提供了教师行为的道德和理想基础,而工匠精神强化了教师在专业技能和教学实践中的专注和追求卓越。通过这两者的结合,可以更全面地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形成一种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培养技能,同时又能塑造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模式。在职教师资的培养过程中,如何有效融合和实践这两种精神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
(二)教育家精神与工匠精神在中国历史中的文化渊源
教育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在中国的教育传统中具有深远的历史根基,它们与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和教育理念紧密相连。教育家精神在中国教育的历史中始终占据核心位置。古代的儒家教育理念强调“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这与现代教育家精神中提倡的乐教爱生、个性化教育和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如孔子和蔡元培,都强调了教师的道德榜样作用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孔子提倡的“仁爱”思想和蔡元培的“美育”均是教育家精神的体现,强调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道德和审美发展。
工匠精神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手工艺传统,尤其是在宋代的科举制度改革后,工匠的社会地位逐渐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开始被社会所重视。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对技能的精进,更是一种对完美的追求和对传统的传承。如今,这种精神在现代职业教育中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在强调技能训练和实践操作的职业技术教育领域。
在现代中国,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对职业技能的需求日益增加,政府和教育部门开始更加重视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教育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的融合,被视为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效果的关键策略。例如,近年来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即强调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正是这一理念的具体实践。
虽然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为教育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在中国职业教育中的融合提供了丰富的土壤,但这两种精神真正形成一个系统培育模式仍面临挑战。本文将探讨如何更有效地将教育家精神与工匠精神系统地融入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过程中。
(三)教育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研究的国际比较
在全球教育领域,教育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虽然根源和表现形式各异,但共同指向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能力的目标。各国如何理解和实施这两种精神,不仅反映了各自的教育理念和文化价值观,也揭示了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独特路径。
在西方国家,教育家精神通常与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反思实践以及学生中心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例如,美国和欧洲教育系统强调教师作为学习促进者的角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强调了良好结构化的教师教育系统在支持未来教师的专业发展中的必要性。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体系是工匠精神的典型代表,该体系通过企业和学校的紧密合作,强调学徒制度中的实践经验和技能精粹,体现了工匠精神中的严谨和精益求精。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和培训(VET)系统重视技能的传授和实践,通过提供广泛的行业相关课程,使学生能够获得即时应用的专业技能,这种做法体现了工匠精神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不同国家的教育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实施,受到各自文化、经济和社会历史背景的深刻影响。国际经验表明有效的教育政策应支持教师的持续发展和职业成长,同时提供实践平台,促进工匠精神的技能传承和创新。中国在80年代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时期,曾借鉴德国“双元制”和澳大利亚VET系统的优点,结合中国快速发展的产业需求和庞大的教育体系特点,构建了我国自具特色的职教领域的教育体系。